(资料图片)
专稿:芜湖市鸠江区沈巷镇以“建设一流队伍、完善一流机制、打造一流阵地、实现一流成效”为目标,探索“党建+信访”的融合发展模式,以“三化”建设构建畅通、多元、高效的大调解格局,突出“固源头、压责任、炼尖兵、强督问”工作主线,努力实现群众来信来访受理率、调解率、化解率、回复率、满意率5个百分百,全面促进信访服务提质增效。
聚焦机制建设规范化,创新模式“示范级”。创新探索“443”特色做法。源头推进“四全”,做好靠前治理文章。通过全口径梳理问题、全过程掌握案情、全天候应急处置、全身心调矛解忧,变“被动应付”为“主动作为”,扎实开展“大排查、大走访、大化解”活动,对研判确定的重点矛盾和风险隐患,主动出击、提前介入、及时化解。落实为民办实事“四下”,做好综合治理文章。落实站稳立场,保持重心下移;抽调精兵强将,组织力量下沉;完善工作机制,推动责任下压;畅通信访渠道,实行服务下行的要求,充分发挥综治中心统筹协调作用,变“单一调处”为“综合施策”,群策群力、联防联治,组团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,打造基层治理综合体。队伍“三炼”在一线,做好系统治理文章。坚持以“跟”为先,年轻干部跟班锻炼;以“干”为实,提拔干部挂职锻炼;以“驻”搭桥,部门正职驻点锻炼的路径,壮大“两长+网格+志愿者”的一线治理队伍,充分调动政府、部门、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力量,对矛盾纠纷群防群治,形成化解合力。
聚焦设施建设标准化,压实阵地“主战场”。沈巷镇按照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,切实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要求,立足“快、优、全”的建设思路,高起点、高标准地完成鸠江区沈巷镇综治中心提档升级,总建筑面积950平方米的综治中心,共设置接待、调解、综合指挥三个功能区,同时,为更好地发挥司法所在综治维稳、信访调解中的重要作用,沈巷镇将沈巷司法所与综治中心整合在一起,构成了“一所一中心”的既独立又融合的基层治理综合体。接待区作为中心的“门面”,设置了“社保所、建设分局、司法所、平安办、信访办”五个前台,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和协调治理责任,集中办公、集约管理、集成服务,真正实现矛盾纠纷“一站式接待、一条龙调处、一揽子化解”。综合指挥区由监控研判室、应急指挥中心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组成,安装了高清监控屏,连接“雪亮工程”监控网,第一时间发现问题、应急指挥、风险研判、迅速处置。调解区针对群众反映矛盾特点,设立建设纠纷工作室、征迁纠纷工作室、物业纠纷工作室、群众谈“薪”工作室等个性化调解室,吸纳退休干部设立调解室等,丰富阵地构成,形成矛调纾解全覆盖网络。
聚焦督导问责长效化,挥好考核“指挥棒”。以《沈巷镇群众工作专项督查实施方案》为抓手,全方位发挥督导督查作用。加强暗访走访。督查组采取“四不两直”、实地走访镇等形式,走访镇村两级为民服务大厅(中心)、企业,实地了解为群众办事态度、办事流程等方面的情况,面对面听取企业、群众意见。全面开展回访。对当月已办结的信访和热线投诉件,按照不低于10%的数量,回访当事人、咨询办理结果和满意度等情况。重点案件倒查。对同一事项一年内投诉5次以上的热线、群众反映强烈或发生群访的信访件,组织倒查是否存在推诿扯皮、不担当不作为、徇私舞弊等情况。执行信访考核挂钩机制。实行基层党建重点考核信访工作制度,推行基层党建重点考核信访工作、述职评议报告信访工作制度,实现党建工作与群众工作、信访工作同谋划、同部署、同推进、同评议、同考核,发挥党建考核在群众工作、信访工作中的指挥棒作用。严格奖优罚懒。进一步完善精细化、差异化的科学考核体系,对部门、村居实行“共性+个性”“平时+年终”双重考核,根据考评结果,差异化兑现奖惩,以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,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更好担当。
标签: